肝吸蟲(肝吸蟲病有什麽症狀)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肝吸蟲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肝吸蟲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肝吸蟲的致病作用?

肝吸蟲病嚴重感染且有營養不良患者,應臥床休息,給予營養豐富的易消化飲食,待全身症狀改善後,施以驅蟲治療

肝吸蟲(肝吸蟲病有什麽症狀)

肝吸蟲是什麽

肝吸蟲(liverfluke)又稱華枝睾吸蟲Clonorchissinensis(Cobbold,1875)Looss,1907,簡稱華支睾吸蟲。成蟲寄生於人體的肝膽管內,可引起華支睾吸蟲病(Clonorchiasis),又稱肝吸蟲病。本蟲於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爾各答一華僑的膽管內發現,McConnel1878年報道了我國第一例華支睾吸蟲感染者(香港一名廚師),但在1975年湖北江陵西漢古屍糞便中發現本蟲的蟲卵,繼之又在該縣戰國楚墓古屍中見該蟲卵,從而證明華支睾吸蟲病在我國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曆史。

形態:成蟲體型狹長,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後端鈍圓,狀似葵花子,體表無棘。蟲體大小一般為(10~25)mm㗯𜈳~5)mm。口吸盤略大於腹吸盤,前者位於提前端,後者位於蟲體前1/5處。消化道簡單,口位於口吸盤的中央,咽呈球形,食管短其後為腸支。腸支分為兩支,沿蟲體兩側直達後端,不匯合,末端為盲端。排泄囊在體後為一略帶彎曲的長袋,前端到達受精囊水平處,並向前後部1/3處,呈分支狀。兩睾丸各發出1條輸出管,向前約在蟲體中部匯合成輸精管,與儲精囊相同經射精管進入位於腹吸盤前緣的生殖腔,缺陰莖袋、陰莖和前列腺。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個,淺分葉狀,位於睾丸之前,輸卵管發自卵巢,其遠端為卵模,卵模周圍為梅氏腺。卵模之前位於受精囊旁,也與輸卵管相通,為短管,開口於蟲體背麵。卵黃腺呈濾泡狀,分布於蟲體的兩側,兩條卵黃腺管匯合後,與輸卵管相通。

蟲卵形似芝麻,淡黃褐色,一端較窄且有蓋,卵蓋周圍的卵殼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

肝吸蟲(華支睾吸蟲)主要分布在亞洲,如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和東南亞國家。在我國除青海、寧夏、內蒙古、西藏等尚未見報道外,在27個省、市、自治區均有發現或流行。據2001一2004年第二次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查報告,流行區感染率為2.4%,推算流行區感染人數為1249萬人。其流行區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國調查上升了75%。感染率最高是廣東省,為17.48%,其次是廣西和黑龍江,分別為9.44%和4.54%,分別上升了182%、164%和630%。因該病屬人獸共患病,估計動物感染的範圍更廣。華支睾蟲病的流行,除需要糞便下水,水中有適宜的第一、第二中間宿主及終宿主外,還與當地居民飲食習慣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

1.傳染源能排出肝吸蟲(華支睾吸蟲)卵的病人、感染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動物均可作為傳染源。主要保蟲宿主為貓、狗和豬。另外還有報道,牛、鼠類、水貂、狐狸、野貓、獾、水獺、豺、狼、虎等30餘種哺乳動物也是保蟲宿主。在實驗室,豚鼠、家兔、大白鼠、海狸鼠、倉鼠等多種動物均可感染華支睾吸蟲。華支睾吸蟲有著廣泛的保蟲宿主,其感染率與感染度多比人體高,對人群具有潛在的威脅性。

2.傳播途徑肝吸蟲(華支睾吸蟲)病的傳播有賴於糞便中的蟲卵有機會下水,而水中存在第一、第二中間宿主以及當地人群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魚蝦的習慣。作為肝吸蟲(華支睾吸蟲)第一中間宿主的淡水螺可歸為4科6屬12個種,最常見的有:紋沼螺、赤豆螺(傅氏豆螺)、長角涵螺。這些螺均為坑塘、溝渠中小型螺類,適應能力強。各種螺感染肝吸蟲(華支睾吸蟲)的程度各地報道不相同,而且感染率隨季節變化。在螺體內,肝吸蟲(華支睾吸蟲)一般隻發育至尾蚴階段。但也有報道肝吸蟲(華支睾吸蟲)在螺

體內能發育成為囊蚴,這可能是尾蚴成熟後因環境變遷,螺不能在水內生活,尾蚴不能逸出,而進一步發育為囊蚴。肝吸蟲(華支睾吸蟲)對第二中間宿主的選擇性不強,我國已證實的淡水魚宿主有15科57屬101種。但從流行病學角度看,起傳播作用的主要是常見的經濟魚類和常見的野生魚類。養殖的淡水鯉科魚類,如草魚(白鯇)、青魚(黑鯇)、鰱魚、鱅魚(大頭魚)、鯪魚、鯉魚、鯿魚和魚等特別重要,是居民最常食用的魚類。有調查報告,2006年在廣東中山檢查從魚苗場購買的鯇魚,含囊蚴陽性率為75.7%。2009年在廣東深圳市售的6種淡水魚肝吸蟲(華支睾吸蟲)囊蚴的感染率為16.0%~40.2%,長春市市售淡水魚肝吸蟲(華支睾吸蟲)囊蚴的感染率為平均為1.72%,其中鯉魚的感染率為5.26%。常見的野生小型魚類如麥穗魚、克氏鰷魚感染率很高,與兒童肝吸蟲(華支睾吸蟲)病有關。在台灣省日月

潭地區,上述兩種小魚肝吸蟲(華支睾吸蟲)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達100‰2008年前的資料表明在黑龍江佳木斯和綏濱、廣東珠江三角洲、安徽合肥、重慶、山東萊西、四川遂寧、吉林永吉等地麥穗魚感染率曾達100‰囊蚴可分布在魚體的各部分,如肌肉、皮、頭、鰓、鰭及鱗等,一般以魚肌肉最多,尤其在魚體中部的背部和尾部較多。也可因魚的種屬不同,囊蚴的分布亦不同。除淡水魚外,淡水蝦如細足米蝦、巨掌沼蝦、中華長臂蝦和螯蝦等也可有囊蚴寄生。

3.易感人群肝吸蟲(華支睾吸蟲)的感染無性別、年齡和種族之分,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的關鍵因素是當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魚肉的習慣。實驗證明,在厚度約lmm的魚肉片內的囊蚴,在90℃的熱水中,1秒鍾即能死亡'75℃時3秒內死亡,70℃及℃時分別在6及15秒內全部死亡。囊蚴在醋(含醋酸濃度3.36%)中可活2個小時,在醬油中(含NaCI19.3%)可活5小時。

在燒、烤、燙或蒸全魚時,可因溫度不夠、時間不足或魚肉過厚等原因,未能殺死全部囊蚴。成人感染方式以食生魚或未煮熟的魚為多見,如在廣東珠江三角洲、香港、台灣等地人群主要通過吃“魚生”、“魚生粥”或燙魚片而感染;東北朝鮮族居民主要是用生魚佐酒吃,遼寧、吉林和黑龍江部分地區居民有活吞小魚,吃鹽拌生魚(小魚)的習慣而感染;福建省晉江地區南安縣部分居民喜食生蝦也有感染。小孩的感染則與他們在野外進食為燒烤熟透的魚蝦有關。此外,抓魚後不洗手、使用切過生魚的刀片及砧板切熟食、用盛過生魚的器皿盛熟食等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

肝吸蟲(華支睾吸蟲)生活史為典型的複殖吸蟲生活史,包括成蟲、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後尾蚴等階段。終宿主為人及肉食哺乳動物(狗、貓等),第一中間宿主為淡水螺類,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蝦。

成蟲寄生於人和肉食類哺乳動物的肝膽管內,蟲多時可移居至大的膽管、膽總管或膽囊內,也偶見於胰腺管內。成蟲產出蟲卵,蟲卵隨膽汁進入消化道隨糞便排出,進入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吞食後,在螺類的消化道內孵出毛蚴,毛蚴穿過腸壁在螺體內發育成為胞蚴,再經胚細胞分裂,形成許多雷蚴,每個雷蚴又進一步分裂,發育為許多尾蚴,成熟的尾蚴從螺體逸出。

尾蚴在水中遇到適宜的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蝦類,則侵入其肌肉等組織,經20~35天,發育成為囊蚴。囊蚴呈橢球型,大小平均為0.138mm㗰.15mm,囊壁分兩層。囊內幼蟲運動活躍,可見口、腹吸盤,排泄囊內含黑色顆粒。囊蚴在魚體內可存活3個月到1年。

囊蚴被終宿主(人、貓、狗等)吞食後,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軟化,囊內幼蟲的酶係統被激活,幼蟲活動加劇,在十二指腸內破囊而出。一般認為,脫囊後的幼蟲進入膽總管循膽汁逆流而行,在幾個小時內部分幼蟲即可到達肝內膽管。但也有動物實驗表明,幼蟲可經過血管或穿過腸壁到達肝膽管內。囊蚴進入終宿主體內至發育為成蟲並在糞中檢到蟲卵所需時間隨宿主種類而異,人約1個月,犬、貓約需20~30天,鼠平均21天。人體感染的成蟲數量差別較大,曾有多達21000條成蟲的報道。成蟲壽命約為20~20年。

致病:輕度感染一般無明顯症狀。重度感染時,在急性期主要表現為過敏反應和消化道不適,包括發熱、胃痛腹脹、食欲減退、四肢無力、肝區痛、血液檢查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等,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狀不明顯。臨床上病症多表現為慢性症狀,患者的症狀往往經過幾年才逐漸出現,一般以消化係統的症狀為主。嚴重感染者伴有頭暈、消瘦、水腫和貧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膽管癌、甚至死亡。兒童和青少年感染肝吸蟲後,臨床表現往往較重,死亡率較高。

1、控製傳染源:治療病人和感染者;治療藥物應用最多的是吡喹酮(praziquantel)與阿苯達唑(albendazole)。家養的貓、狗如糞便檢查陽性者應給予治療。根據近年全國華支睾吸蟲病綜合防治示範區的防治經驗,在重感染地區(感染率超過40%),采用全民服藥的技術措施,在感染率低於20%的地區,采用重點人群防治的技術措施,經過一年的防治,均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糞便管理,不讓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糞便進入魚塘。結合農業生產清理塘泥或用藥殺死螺獅,對控製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本病是由於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魚、蝦所致,預防應抓住經扣傳染這一環節,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關鍵;

3、保護易感染人群:做好宣傳教育,使群眾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傳播途徑,自覺不吃生的及未煮熟的魚肉或蝦,改進烹調方法和飲食習慣,注意生、熟食的廚具要分開使用。不要用未經煮熟的魚、蝦喂貓等動物,以免引起感染。應加強魚類等食品的衛生檢疫工作。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野村全球宏觀研究主管蘇博文:2025年美聯儲隻降息一次,甚至有可能加息?
快手-W1月7日斥資6912.79萬港元回購172.55萬股